宅男剩女 社交缺失症候群
手機、筆記型電腦、E-mail、MSN……如今,人們可以足不出戶,完成所有與生活相關的行為。但是,資訊化時代的便捷亦產生了與之不相匹配的副作用。過分依賴資訊化工具的人們溝通機能也在退化,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被扣上了“宅男”、“剩女 ”的帽子,而它們似乎正是缺乏社交能力的代名詞。
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>>
一個IT“宅男”的非常24小時
週六下午14:16,Jacky已經在他的網遊世界裡逗留了243分鐘。
此間,除了喝了半罐可樂,彈掉快要灼燒指頭的煙灰,他的眼睛幾乎沒有離開過電腦螢幕。可這對他來說,並不足為奇。平時下班後、雙休日,他經常都在重複同樣這一系列動作。
難道他是網癮少年?錯,Jacky今年29歲,單身,風華正茂,是位元從事電子技術檢測的張江 IT男,同事們送給了他一個“宅男”雅號。Jacky笑起來略顯靦腆,工作時的他話不多,低著頭,四壁包圍著電腦,只是習慣性地在同事們七嘴八舌發表完自己的意見之後,從電腦的縫隙間,伸出半張臉,點點頭,追加一句,“嗯。是的。”正因為如此,他在公司裡是個“無色透明的生命體”,不露聲色,不被關注。而在工作之外,Jacky與同事幾乎沒有往來。
除了網路之外,Jacky覺得,似乎沒有什麼其他事情可做。沒多久,Jacky關掉了遊戲,開始邊聽音樂邊流覽網頁。如果沒有人打擾,一天他通常不超過10句話。
有時,實在無聊了,他也會QQ裡找個陌生人吹牛皮。不限男女、年齡,人生觀、擇偶標準……通通天馬行空一番,過過嘴癮。還或者,假扮半小時女人,去和某個男人“胡扯”。“虛擬世界就這點好,說話不用負責任。”Jacky肆無忌憚道。
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>>
一位OL“剩女”的第11次相親
在雙方相持了不足一個鐘頭之後,菲菲確信,對面坐的這個男人,註定只能再次成為她生命中的匆匆過客。
這是近半年來,菲菲見過的第11個相親對象。這個數字實在很具諷刺,“難道註定了我要成為光棍?”眼瞅著自己離“打折商品”近了一步,菲菲心有不甘。
話說回來,菲菲的自身條件並不算差。面容佼好,身材適中。在嘉裡中心一個外企做資料分析。每月萬把塊收入,閒情逸致時,喜歡逛逛超市,燒燒菜,過著居家生活。按理說,像菲菲這種女孩本分、務實,正是賢妻良母型的不二人選,可她至今仍然形單影隻。
“以前工作太忙,沒想到青春歲月就這麼蹉跎了。”一個人在上海發展,社交圈子本來就小,菲菲又是一個性格上相對閉塞的人。“寧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也不大願意走出去與他人交往。”菲菲承認自己的性格缺陷。
這半年來,對於相親,菲菲顯然積極了很多。菲菲曾去參加過一次140餘人次參加的8分鐘交友活動。可是和預期相差很遠。最搞笑的事情,那次竟然在活動中遇到了昔日一位男性舊識,男性朋友趕忙偷偷向她解釋:“我是來當托兒的。”此後,對於這種交友活動,菲菲便不抱希望了。前陣子,聽說有一種莎莎舞,可以擴大社交面,她也去報了名……
169天,“奔三”的時間表也已進入倒計時。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離自己還有多遠?菲菲仍然很迷茫。
社交缺失症候群症狀診斷
習慣了雙手敲擊鍵盤,不帶任何情感地與MSN上的好友們聊天交流,甚至連電話也被“束之高閣 ”;習慣了使用公式化的格式敲一封E-mail彙報工作;習慣了在網路世界裡排解寂寞,虛擬情感……現代通訊快捷發達,反而讓很多青年男女的心靈在虛擬世界中日益封閉,人與人面對面溝通的能力大大退化。與人交往時,出現恐懼、自卑、害羞、封閉心理,寧願縮在自己的“殼”裡,“宅男”“剩女”便成了這樣一群社交缺失人群的代名詞。
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·凱西奧波研究發現,孤獨可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,使人體血壓上升,壓力增大,還有造成抑鬱症的危險,孤獨者和社交活躍者的健康水準差距與吸煙者和非吸煙者、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患者的差距類似。各種社會原因造成現代人孤獨感增強,人們更需要維繫社交紐帶。而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、寂寞、空虛、恐懼、痛苦,可以宣洩憤怒及壓抑。
心理學專家:“21世紀人格障礙的時代到來”
“現代人存在社交障礙主要還是個性原因造成的。”上海師範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沈勇強分析了“ 宅男”、“剩女”的性格特質。“原因是多方面的,一來可能生性膽小,害怕與人接觸交往;二來可能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關,過分寵愛孩子,一旦離開熟悉的環境,就會出現分離焦慮,特別體現在一些‘80後’的年輕人身上,到了新環境,不能適應,阻礙了他們的交往能力;還有就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過挫折,這些挫折讓其產生自卑心理,將自己封閉起來,不原意再與他人交往,”
“21世紀人格障礙的時代即將到來。”沈勇強教授的觀點並不是危言聳聽,這也是他近期從日本心理學借鑒而來並正在臨床中論證的課題。人格障礙的兩大表現便是認知方式、行為模式明顯偏離於主流觀念,導致產生社會適應不良。他認為,社交障礙便是人格障礙的一種表現。而社交適應不良很有可能產生衝動型障礙(出現發脾氣、打人、毀物、自殘等行為),甚至出現反社會型障礙等攻擊性行為。“去年6月,日本秋葉原便發生了一起極端案例,一位25歲‘宅男’沉迷于網遊世界,對社會極度不滿,街頭傷人造成7人死亡,10人受傷的慘劇。這對於我們也具有警示意義。” 沈勇強補充道。
專家支招:建立自我認同
對於“宅男”、“剩女”出現的社交障礙早期行為該如何調節呢?沈勇強教授給出了專業意見,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會逃避社交,自我封閉,關鍵是沒有確立自己的社會認同感。他們更需要家人、朋友的理解和支援,得到更多關注,得到肯定。鼓勵他們逐漸接觸社會,慢慢去適應環境。不妨讓他們多與好朋友進行交流、溝通,並慢慢接觸新環境,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愉悅,強化這種積極行為,將會帶來較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