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預防

秦艽的功效與作用 秦艽的治病配方

導語:秦艽是龍膽科多年草本植物,是治風濕關節痛、結核病潮熱、黃疸等症的主藥之一,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中藥之一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:“秦艽主寒熱邪氣,寒濕風痹,肢節痛、下水、利小便。”

秦艽的功效和作用:

秦艽根入藥,能祛風濕、退虛熱、止痛,主治風濕性關節炎、低熱、小兒疳積發熱。別名麻花艽、小秦艽、大艽、西大艽、左扭、左擰、西秦艽、左秦艽、蘿蔔艽、辮子艽。性味:辛、苦,平。歸經:歸胃、肝、膽經。功能主治:祛風濕,清濕熱,止痹痛。用於風濕痹痛,筋脈拘攣,骨節酸痛,日晡潮熱,小兒疳積發熱。用法用量:3~9g, 貯藏:置通風乾燥處,防止受潮。

1、抗炎作用 秦艽堿甲能減輕大鼠的甲醛性“關節炎”, 並加速腫脹的消退, 每日腹腔注射90mg/kg,其效果與水楊酸鈉200mg/kg 相當, 連續10日可使腳腫基本恢復正常.如預先注射秦艽堿甲,對大鼠蛋清性腳腫也有減輕和消腫作用, 其作用強度與氯喹、皮質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劑相似,而比水楊酸鈉略強.秦艽堿甲抗炎作用的原理是通過興奮腎上腺皮質而實現的, 但其與促皮質激素又有所不同,它不是直接興奮腎上腺皮質, 而是通過神經系統以激動垂體, 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實現抗炎作用.秦艽堿甲的雙氫化物(側鏈上無雙鍵)無消炎作用,可知此雙鍵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條件.秦艽堿甲還能明顯降低大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, 對豚鼠的組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過敏性休克有顯著的保護作用。

2、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秦艽堿甲小劑量對小鼠、大鼠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,較大劑量則有中樞興奮作用, 最後導致麻痹而死亡.其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-麻醉作用.較小劑量注射給藥,即能抑制狗腸瘺因灌注氯化亞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腸液分泌, 即抑制了狗的神經系統,這種抑制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強.秦艽堿甲能提高大鼠(光熱刺激法)的痛閾, 但作用短暫;對小鼠(熱板法)亦有鎮痛作用,如與元胡索、草烏、天仙子等配伍, 能使鎮痛作用增強,作用時間延長;但與嗎啡合用時, 則無互相增強作用。

3、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秦艽堿甲能降低豚鼠血壓, 對麻醉犬、兔的降壓作用短暫, 且使心率減慢.靜脈注射阿托品或切斷兩側迷走神經不能阻斷其降壓作用.秦艽堿甲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,能減慢心率並伴有心舒張不全和心輸出量減少.提示其降壓作用是直接抑制心臟的結果, 而與迷走神經無關。

4、對血糖的影響 秦艽堿甲能使大鼠、小鼠的血糖顯著升高,同時肝糖原有顯著降低.該作用隨劑量加大而增強.該作用在切除腎上腺或使用阻斷腎上腺素的藥物(雙苄氯乙胺)後消失, 表明其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過腎上腺素的釋放所引起的。

5、其他作用 秦艽乙醇浸液在體外對炭疽桿菌、葡萄球菌、傷寒桿菌、肺炎桿菌、痢疾桿菌、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.其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常見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
秦艽堿甲能明顯減輕豚鼠因組胺噴霧引起的哮喘及抽搐;對兔的蛋清性過敏性休克亦有顯著的保護作用。

秦艽堿甲能拮抗組胺和乙醯膽鹼引起的腸管收縮,尤以對前者的拮抗作用較強。



秦艽的治病配方:

1、治中風手足陽明經,口眼歪斜,惡風惡寒,四肢拘急:升麻、葛根、甘草(炙)、芍藥、人參各25克,秦艽、白芷、防風、桂枝各15克。上細切。每服50克,水二盞,連須蔥白三莖,長二寸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服,食後。服藥畢,避風寒處臥,得微汗出則止。(《衛生寶鑒》秦艽升麻湯)

2、治背痛連胸:秦艽7.5克,天麻、羌活、陳皮、當歸、川芎各5克,炙甘草2.5克,生薑三片,桑枝15克(酒炒)。水煎服。(《醫學心悟》秦艽天麻湯)

3、治風中經絡而痛:羌活7.5克,當歸10克,川芎5克,熟地15克,秦艽、白芍(酒炒)、獨活各7.5克。(《不知醫必要》秦艽湯)

4、治黃:秦艽50克。細銼,作兩貼子,以上好酒一升,每貼半升,酒絞取汁,去滓。空腹分兩服,或利便止。(《海上集驗方》)

5、治黃疸,皮膚眼睛如金黃色,小便赤:秦艽250克,牛乳三升。煮取一升,去滓。內芒硝50克服。(孫思邈)

6、治虛勞潮熱,咳嗽,盜汗不止:秦艽(去苗、土)、柴胡(去苗)、知母、甘草(銼、炙)各50克。上四味,粗搗篩。每服15克,水一盞,煎至六分,去滓,溫服,不計時候。(《聖濟總錄》秦艽湯)

7、治骨蒸壯熱,肌肉消瘦,唇紅,頰赤,氣粗,四肢困倦,夜有盜汗:柴胡、鱉甲(去裙,酥炙,用九肋者)、地骨皮各50克,秦艽、當歸、知母各25克。上六味,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,青蒿五葉,烏梅一個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空心、臨臥,各一服。(《衛生寶鑒》秦艽鱉甲散)

8、治消渴,除煩躁:秦艽100克(去苗),甘草1.5克(炙微赤,銼)。上件藥,搗篩為散。每服20克,以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六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方》)

9、治小便艱難,脹滿悶:秦艽50克(去苗)。以水一大盞,煎取七分,去滓,食前分作二服。(《聖惠方》)

10、治瘡口不合:秦艽為末摻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
11、治發背疑似者:秦艽,牛乳煎,當得快利三、五行。(《海上集驗方》)

12、黃疸。用秦艽25克,浸酒半升中,空腹飲酒。有酒量的人服後易見效。又方:秦艽150克,牛乳一升,煮成七合,作兩次服下。

13、暴瀉、大渴、大飲。用秦艽100克、灸甘草25克,每服15克,水煎服。

14、傷寒煩渴。用秦艽50克,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,作兩次服。

15、急勞煩熱(身體酸疼,骨蒸潮熱)。用秦艽、柴胡各50克,甘草25克,研細。每服15克,開水調下。

16、小兒骨蒸潮熱,減食瘦弱。用秦艽、灸甘草各50克,每服5~10克,水煎服。

17、小便艱難。用秦艽50克,水一碗,煎至六分,分兩次服。又方:秦艽、冬葵子,等分為末,每服一小匙,酒送下。

18、胎動不安。用秦艽、灸甘草、炒鹿角膠各25克,共研為末,每服15克,又水一大碗、糯米五十粒煎服。又方:秦艽、阿膠(炒)、艾葉,等分為末,每服15克,以水一大碗、糯米五十粒煎服。

19、一切瘡口不合。用秦艽研末敷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