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預防

茜草的功效與作用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

導語:茜草作為中草藥還有許多其他別名,如蒨草、血見愁、地蘇木、活血丹、土丹參、紅內消等。有涼血止血、活血化瘀的功效,主治血熱咯血、產後淤阻腹痛、跌打損傷、風濕痹痛等症。

茜草的功效和作用:

茜草根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。其性寒,味苦,入心、肝經,具有行血止血、通經活絡、止咳祛痰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吐血、衄血、尿血、便血、血崩、經閉、風濕痹痛、跌打損傷、瘀滯腫痛、黃疸、慢性氣管炎等症。

1、茜草治療婦女經水不通:茜草一兩.黃酒煎 空心服.(《經驗廣集》)

2、茜草治吐血燥渴:用茜根、雄黑豆祛皮,炙甘草等份,研末,井水糊丸如彈子大,每次溫水化服一丸。《聖濟總錄》

3、茜草治療吐血不定:茜草一兩.生搗羅為散.每服二錢 水一中盞 煎至七分 放冷 食後服之.(《簡要濟眾方》)

4、茜草治鼻血不止:茜根、艾葉各一兩,烏梅肉兩錢半,研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,每次烏梅湯送服五十丸。《本事方》

5、茜草治療吐血後虛熱躁渴及解毒:茜草(銼)、黑豆(去皮)、甘草(炙 銼)各等分.上三味 搗羅為細末 井華水和丸如彈子大.每服一丸 溫熱水化下 不拘時服.(《聖濟總錄》茜草丸)

6、黑髭烏髮 茜草一斤,生地黃三斤取汁, 用水五大碗,煎茜草絞汁,將渣再煎三次,用汁同地黃汁微火煎成膏,瓶裝;每日空腹溫酒服半匙,一月髭發如黑漆,忌蘿蔔,五辛。

7、五十歲行經 :婦人五十後,經水不止,作敗血論。用茜根,又名過山薑一兩,阿膠、側柏葉、炙黃芩各五錢,生地黃一兩,小兒胎髮一團燒灰,分作六劑,每劑用水一盞半,煎七分,入發灰服。《唐藥經驗方》

8、茜草用於瘀血經閉,產後瘀阻腹痛,跌打損傷腫痛,兼熱者尤宜,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涼血。治瘀血經閉,可單用,或配丹參、赤芍、當歸等藥同用,則可增強活血通經作用;若為血枯兼瘀之經閉,又當配製首烏、熟地黃、川芎等,以養血活血通經。

9、茜草用於血熱妄行之多種出血證。茜草性寒入血分,能涼血止血,且能化瘀。凡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均可選用,兼瘀者尤宜。治血熱咯血、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證,輕者單用,重者可配小薊、白茅根、山梔子等,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,方如《十藥神書》十灰散。治大腸蘊熱之腸風便血,常配黃芩、地榆、槐角等藥,以清腸涼血止血。治血熱崩漏,常配生地、生蒲黃、側柏葉等藥,以涼血止崩;若氣虛不攝,沖任虛損,漏下不止者,再配炙黃芪、山萸肉、烏賊骨等藥,以補氣攝血,收澀固脫。

10、茜草用於風濕痹痛。茜草活血通經,故亦治風濕痹痛,若屬熱痹者,常配忍冬藤、絡石藤、秦艾等藥,以清熱通絡止痛;屬風寒濕痹者,又當與川烏、獨活、海風藤等同用,以祛風除濕、散寒通痹。

11、茜草治產後瘀阻腹痛,屬熱者,常配敗醬草、紅藤、赤芍等藥,以清熱化瘀止痛;屬寒滯者,常配當歸、川芎、炮薑等藥,以散寒暖宮、化瘀止痛;兼氣虛血虧者,常配炙黃蔑、人參、當歸等藥,以補虛化瘀。治跌打損傷瘀腫,常配紅花、川斷、骨碎補等藥,以活血消腫療傷。

12、茜草用於瘡癰,痔腫。茜草能涼血化瘀以消散瘡癰,治熱毒瘡瘍或乳癰,常配蒲公英、銀花、地丁等藥;治痔瘡腫痛,常配大黃、虎杖、地榆等藥。

13、茜草用於黃疸。茜草涼血清瘀熱而退黃,用治濕熱黃疸,可配茵陳、山梔、大黃等藥,以清熱涼血,利濕退黃。

茜草的藥理作用:

1、止血作用 實驗證明:該品有輕度止血作用.茜草根溫浸液能縮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時間,炒炭後作用更顯著。

2、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試管內,茜草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鏈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卡他球菌、流感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.紫茜素對人型結核桿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。

紫茜素、茜素對蚯蚓、蝸牛、囊尾蚴、羊的大腸寄生蟲皆有毒性作用,但對鼠、兔、人等毒性很小。

3、止咳、祛痰作用 茜草根煎劑給小鼠灌胃,有止咳、祛痰作用。

4、對平滑肌的作用 對離體兔回腸,茜草根煎劑能對抗乙醯膽鹼的收縮作用.根的水提取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,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.在小鼠離體小腸試驗中,紫茜素、茜素無明顯解痙作用。

5、其他作用 茜草製劑能治療膀胱結石.其對由鎂和胺構成的結石有一定的溶媒作用,但對膀胱結石實際上並無多大作用,機制可能是興奮膀胱肌肉,從而幫助結石的排除.對大鼠的實驗性腎或膀胱結石的形成,也有某些抑制作用。

大劑量茜草素能降低動物血壓,卻不影響心臟;有某些利尿及興奮離體腸管(張力則略有降低)的作用。

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膚結締組織通透性,與蘆丁相似,可能有抗炎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