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招!避免自己被“手機孤立”
在我國,手機早已成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,對於手機的使用也遠遠超過了“傳遞資訊”這麼簡單。“早上,手機鬧鈴叫我起床;上班路上,用手機聽歌、看電子書;出去玩,用手機拍照、發微博。要買東西,也用手機上網。”這是很多城市白領手機生活的真實寫照。“大家本來見面的機會就少,偶爾一起吃飯時,都各自玩著手機,似乎沒有什麼話說。”
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離不開手機,並沉迷其中。來自世界上10個國家的1000名學生進行了24小時“無媒體”體驗,要求在一天內不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,結果大部分學生表示,失去手機讓他們“坐臥難安”,很多人甚至都沒能完成整個項目。撇開國籍、文化、生活環境背景等因素,所有的學生在失去常用媒體後都表現出“孤獨、煩躁、困惑、焦躁、易怒、不安、緊張”等負面情緒。而跨國市場調查公司思緯公司在對11個國家8000多名受訪者進行調查後,得出的結論更讓人吃驚:有3/4的人會隨身攜帶手機,1/4的人認為手機比錢包更重要,2/3的受訪者在睡覺時並不會關機,超過1/3的人甚至說,他們離開手機無法生活。按照全球33億手機用戶計算,目前已有10億人掉進了手機的“溫柔陷阱”。
手機帶給生活的負面影響
手機的出現,本來是為了讓溝通更便利,結果卻使得人們更加孤獨,手機帶給生活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生活圈子變窄。
手機使得以往的家庭聚會、同學聚會等傳統社交模式變得“不那麼重要”。沉溺於手機的人們就像“活在氣泡裡的一代”。“手機和其他多媒體工具像一個氣泡把我們包裹起來,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螢幕上。”
二、孤獨感增加。
手機為人們打造了一個愜意的心理空間,讓我們在任何時間、地點都能與外界連接,但是心理上的孤獨卻不斷增加。人們覺得自己認識很多人,但在上千人的通訊錄裡卻找不到一個能談心的人。、
三、影響人際關係。
如果你在和家人、朋友交流時,不停地擺弄手機,會讓對話產生“延遲”,使對方覺得你缺乏誠意,也更容易引起衝突。
四、缺乏同情心。
不少研究發現,很多青少年最缺乏同情心,因為在短信裡,你可以回避眼神的交流,可以省卻溫暖的寒暄,可以不用擔心對方看到你的資訊後會產生怎樣的表情和回應。
五、喪失注意力。
手機等多媒體工具會讓人們陷入一種持續的“多工”狀態,甚至會導致“注意力缺失”。經常處在多工狀態的人在處理工作時的注意力顯著下降,這大大削減了我們思考的能力,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難以深入複雜的層面。
六、導致疲勞。
青少年頻繁地使用手機,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,引發感應性疲勞和神經衰弱,特別是對於兒童來說,手機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煙酒一樣嚴重。
避免自己被手機“孤立”
那麼,如何才能防止對手機過度依賴,並且避免自己被手機“孤立”呢?專家們給出了以下幾個方法:
一、把手機裝在包裡,而不是拿在手上。
拿在手上會讓人們時刻意識到手機的存在,一旦離開,就會產生較為嚴重的“分離焦慮”。不妨放在包裡,調一個響亮些的鈴聲,這樣既可以避免漏接電話,也可以減輕對手機的依賴。
二、注重面對面交流。
平時要多培養自己溝通的技巧,多和現實中的人去接觸,這樣不僅有助於增加親密感,也可以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。每天留出一定時間和家人交流,規定自己在交談的時間內,除了接必需的電話,不可以玩手機。
三、“脫敏”療法。
如果你真的離不開手機,不妨嘗試從短時間的“脫敏”療法開始。還可以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,每月實行一天“無手機日”,專心陪伴家人,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