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

寒濕疫

濕寒是一種病癥。中醫學覺得濕寒包含外感風寒濕寒和內部濕寒2個層面。外感風寒濕寒:外感風寒濕寒濕邪,血氣運作遇阻。內部濕寒:濕寒內困而損害脾陽,或脾腎陽虛而濕寒內停。外感風寒濕寒以骨節、骨筋疼痛為普遍癥的癥狀;內部濕寒以畏寒肢冷,腹痛泄瀉,或水腫為普遍癥的癥狀。

病證名。指傷于濕寒而導致的病證。

《素問腰部調經論》:“濕寒當中人也,皮膚免收,肌肉堅緊,營血泣,衛氣去。”

《素問腰部六元正紀大論》則謂:“濕寒之氣,持于氣交,民病濕寒,發肌肉痿,足痿免收,濡瀉,血溢。”又:“感于濕寒,則民病身重胕腫,胸腹痛。”

《傷寒指掌》卷四“脈沉遲而濡,身無熱,但嘔吐腹瀉,口不渴,小水清瀉,身痛重著,或手腳疼痛者,為濕寒,宜分滲兼溫中,胃苓湯加炮姜、番木瓜、重則,加祿特科技。”

造成原因

寒濕多見脾虛造成 。若身體之外氣體濕冷嚴寒便會造成 身體脾虛而且出現寒濕之證,人體內便會出現寒濕之邪了。

1、濕寒之邪滯留在經脈,骨節位置,要用祛風濕通脈的藥品。中藥材藤類多具備此類作用;也要依據人體上下肢的不一樣,采用不一樣的中藥材,如羌活一般用以上肢,獨活多用以下肢。

2、濕寒之邪滯留于五臟六腑,要采用入五臟六腑的利濕或是化濕藥。如藿香、茯苓、半夏、姜厚樸等。

3、濕寒之邪服藥,也要看造成濕寒的實際發病原因。濕寒分成外濕和體濕,外濕多因為外感風寒六淫之濕寒;內濕多因為五臟六腑陽氣虛,尤其是脾腎陽虛造成 的體濕。外濕宜祛邪,內濕要清補五臟六腑之氣血。

若要處理寒濕之邪,便需去濕氣彭中。在飲食搭配上不必服用涼性食物,以防傷脾加劇寒濕。用淮山藥50克、薏仁米250克、薏苡仁30克煮粥,在早上9:00服食,可健脾益氣、去濕氣生陽。堅持不懈服食可讓人身體寒濕之邪消退。

濕寒病癥:

臉色泛白、發白、偏暗、變黑意味著身體可能有寒。色調越發偏暗,就意味著濕寒越重。

1、舌苔發白,意味著身體有濕寒。

2、反復的口腔潰瘍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3、口臭時舌苔發白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4、咳嗽時痰是稀白的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5、流鼻涕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6、排出的汗是涼汗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7、愛打噴涕,非常是早上起來,遇風噴嚏持續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8、感冒發熱時全身感覺冷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9、常常腹痛、腹瀉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10、臉上起痘和斑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11、長濕疹、牛皮癬、白癜風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12、手、腳長時間冰涼,意味著身體有寒。

13、腳踝浮腫,意味著腎虛、腎寒。

14、四肢關節痛、頸肩酸疼、肩周炎、腰酸背疼等病癥,意味著身體有濕寒。疼痛位置越多,時間越長,意味著身體濕寒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