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起失眠的心理因素及心理療法
面對越來越多的失眠患者,專業醫學人員早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,總結出心理因素與失眠的相關關係。失眠,很多時候與我們常見的心理因素相關。而根據專家意見,今天跟大家分享六種容易引起失眠的心理,讓你知道如何正確並接精准地解決失眠問題。
六種心理因素容易引起失眠
害怕心理
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。“怕失眠,想入睡”,本意是想睡,但“怕失眠,想入睡”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,因此,越怕失眠,越想入睡,腦細胞就越興奮,故而就更加失眠。
自責心理
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後,感到內疚自責,在腦子裡重演過失事件,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。白天由於事情多,自責懊悔情緒稍輕,夜晚在自責、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,久久難眠。
期待心理
是指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擔心睡過頭誤事,因而常出現早醒。早上要趕火車、飛機,往往容易早醒。也有的人在晉升、職稱評定、分房結果快要公佈前,往往也處於期待興奮狀態,難以入睡。
衝突心理
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,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,手足無措,不知如何是好,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後,左思右想,始終處於進退維谷、舉旗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。
“夢有害”心理
不少自稱失眠的人,不能正確看待夢,認為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,對人體有害,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。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,擔心入睡後會再做夢,這種“警戒”心理往往影響睡眠品質。
其實,科學已證明,每個人都會做夢,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,而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,在夢中重演白天的經歷,有助於記憶,並把無用的資訊清理掉。夢本身對人體並無害處,有害的是認為“夢有害”的心理,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。
多慮心理
一些人由於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、恐嚇、重罰等創傷刺激而感到害怕,出現了怕黑不能入睡的現象,雖然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,但成年後,他們往往多思多慮,一旦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,就會使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童年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,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。
心理療法幫你糾正失眠
當一個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時候,我們經常會認為是他心裡有事,所以才會睡不著。但是如果長期失眠的話,對我們身體的傷害不言自明,試問哪一台永不休息的機器能夠堅持多久?如果你嘗試了多種失眠的治療方法,比如安眠藥、運動療法這些還沒有良好的效果的話,不妨從心理上找找原因,有時候心理調節能給你更神奇的作用。
失眠是健康大敵,要引起足夠的重視。許多人錯識地認為失眠障礙不會影響人的健康而延誤治療;殊不知長期失眠大腦功能就會紊亂,對身體造成多種危害,失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。
失眠幾乎人人都會遇到,那種從黑夜一路睜眼到天明的感覺實在有點難受。當失眠以常態的形式出現,對人的影響可想而知。很多失眠症患者在白天昏昏沉沉,無法專心投入學習和工作,還有的患者因此患上了偏頭疼十分痛苦。下面就為您介紹一些心理治療失眠的方法。
把睡眠看輕一些
心理專家表示,在價值觀上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,這是進行下列心理治療失眠方法的首要理論基礎。
失眠患者往往認為睡眠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,整天想的就是怎樣才能睡好覺,如果失眠了,就會焦慮、煩躁,從而更加睡不著。
體力勞動+鍛煉
其實,睡眠是讓大腦和身體休息的最好方式,但體力勞動和鍛煉也是讓身心放鬆的另一最好方式。如果前一晚上沒睡好,可以在早晨洗個熱水澡,外出鍛煉一下身體,精力一樣充沛。
雖然說如果人真的一夜不睡,3天就可以讓人的精神崩潰,5天就可以導致死亡。但實際上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-4個小時,其他是有夢睡眠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失眠者還能保持正常的思維能力的原因,由此可見,大多數失眠症患者的問題並沒有自己想像得那麼嚴重,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生命力。提升對自己心理健康、身體健康的自信,是心理治療失眠的第二個重要環節。
多參加戶外的體力活動
許多失眠者總覺得自己晚上覺沒有睡夠,一有時間就要補覺,白天睡得越多,晚上就越睡不著,而且也沒有心思去參加業餘愛好活動。
心理治療失眠的正確做法應該是,失眠者應多參加戶外的體力活動,勞其筋骨才能放鬆心情,尤其是睡覺前不要讓大腦處於興奮地思考狀態,應做一些散步、爬樓梯、跳繩、洗衣服、拖地等簡單枯燥乏味的體力活動,感到累了,困了再上床睡覺,然後以順其自然的放鬆狀態,進入睡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