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

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什么意思

宮頸癌不僅是一種發病率相對較高的惡性腫瘤問題,也是一種死亡率相對較高的問題,所以每一個女性都應該做好護理預防宮頸癌的發生。并且在宮頸癌的發病早期,如果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療,這樣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,避免癌細胞向其他部位擴散。那么宮頸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是什么意思呢?

宮頸鱗狀上皮病變(CIN)的術語是上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被廣泛使用的病理診斷。然而近 20 年來大量的研究揭示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與 HPV 感染有關,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CIN 并非是程度不同的連續的單一病變,而可以分為兩類臨床病理過程有明顯差異的病變:低度病變和高度病變。

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,它屬于癌前病變,還不是人們所說的癌。因為這種病變,大部分人可以逆轉為正常,特別是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;部分病人可以維持在原有的病變狀態;一小部分人可進展為原位癌或微小浸潤癌等。

這里需要說明的是,臨床經過病理組織學檢查,診斷的低度、中度及重度上皮內病變,特別是中度或高度的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,其中實際包含有極少的原位癌或微小浸潤癌的存在。這是因為,所取得的組織是臨床通過活檢鉗咬取的很小的組織。它在某種個別情況下,還不能完全反映宮頸病變的全貌,這里有醫生經驗的差異等因素。這是常規咬取活檢所存在的問題。所以,在一定的情況下我們提倡小組織多點活檢。另外對中、高度上皮內病變的患者進行宮頸錐切治療。這種治療我們稱之為診斷性治療。就是說在手術或高頻電刀錐切治療后,最終標本經病理檢查仍診斷為中、高度上皮內病變,即該病人已經達到了預防宮頸癌發生的治療目的。

當然,這部分病人還應定期隨診,特別是HPV感染者或錐切組織經病理檢查診斷為原位癌、早期浸潤癌的患者,錐切處理原則上只達到了一個診斷的目的。臨床仍需要根據病理檢查的最終結果及切緣情況,做嚴密隨診或進一步的擴大手術范圍、采用其它手段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