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頁

霉菌性食管炎是怎么引起的

霉菌性食管炎是一種霉菌病毒感染的因素,會導致患者出現吞咽困難以及反酸惡心的情況,還可以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,還需要注意飲食清淡,這樣可以抑制細菌的滋生。霉菌性食管炎是發作在食管里面的炎癥,可以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,也會引起身體抵抗力出現下降的情況。

癥狀

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因上消化道癥狀來就診,比如吞咽異物感、胸骨后不適感、反酸惡心、飽脹感。也可能僅有上腹不適感及厭食。常規胃鏡檢查時,醫生可發現食管出現不連續點狀及島狀白色物質附著,用水沖洗不易沖走,進行細菌刷檢涂片,可發現白色念珠菌、隱球菌或球狀孢子菌等真菌感染。

病因

1、長期大劑量應用廣譜抗菌素,使機體內敏感的細菌被抑制,破壞了機體平衡,如某些可以產生抗霉菌物質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被抑制,霉菌繁殖速度就會加快。

2、長期應用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,可促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解,抗體減少,增加了霉菌的毒素作用。

3、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及使用免疫抑制劑,引起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數量下降,甚至直接損傷正常組織和細胞,從而為霉菌感染創造條件。

4、營養不良、年老體衰、消耗性疾病、手術等都會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細胞吞噬、殺菌功能降低。

注意

慢性病和長期應用抗菌素可增加霉菌對食管的感染機會,導致霉菌性食管炎的發生。例如患有糖尿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血液病、惡性腫瘤、慢性腎病等患者。但應注意,部分健康人也可能會出現食道霉菌感染,可能與其暫時性免疫能力下降有關。另外,周長江主任特別提示,霉菌性食道炎常與口咽部念珠菌病或肢體霉菌感染并存,也提示健康人可能繼發食道霉菌感染。治療用藥通常需聯合應用抗真菌藥。如制霉菌素加氟康唑2 4周治療,個別病人需要六周治療。 由于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大多為慢性疾病病人,長期應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胃腸道反應或肝腎損害癥狀。為了避免抗真菌藥物的副作用,一經胃鏡發現,可以立即噴灑一種藥物,通過表面殺菌作用,可以有效去除食管粘膜表面感染的真菌,并且沒有抗真菌藥物引起的副作用,局部治療效果明顯。

防治

霉菌性食管炎應防治相結合,特別應預防醫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,嚴格掌握抗生素、激素使用的適應證,以減少該病的發生。治療方法較多,用中藥錫類散、云南白藥、大蒜素等治療,西藥制霉菌素、二性霉素B、酮康唑、氟康唑、伊曲康唑等抗霉菌治療均有效。